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主頁(欢迎您)

西政工作动态

“三个着力”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把提升实践育人成效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以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着力改革实践育人工作路径、着力打造实践育人工作品牌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要素资源,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一是抓机制优化。学校出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明确了实践育人的工作任务和各单位职责分工,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运行机制。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研究出台了实践育人“1+N”系列制度,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推动实践育人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协调融合。二是抓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了辅导员教研中心,出台《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实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择优资助计划、名师工作室等项目,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专项绩效,在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1+1+X+N”的立体化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实验室专业人员,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工作者为兼职导师,开设大法官大检察官论坛、金开名家论坛等,充实实践育人队伍。三是抓要素整合。学校在全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784个,近年来选派了75名学生赴新加坡等10多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实习。与法检等实务部门签订《高端应用型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共建“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研究课题以及《现代法学》等刊物,为学生搭建学术实践平台。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和校内法文化景观,打造4级“互联网+思政”网络新媒体实践育人模式,实现“文化+实践”育人。

  二、坚持破立并举,分类精准施策,着力改革实践育人工作路径

  一是打好改革牌。优化课程体系,将军事训练、劳动教育课、美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格局。适应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变革趋势,出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试点)》,修订形成学术学位研究生“3I”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持续强化案例教学,提供优质教学案例资源,法律硕士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内容占比达到30%以上,7个教学案例入选全国法律硕士教学案例库。二是念好实践经。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以双师同堂、个案全程模拟等教学方式加强综合实践科目的设计和应用。开展庭审进校园、模拟庭审、实务讲座等活动,将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实务训赛”、“法律实务技能训赛营”等,以赛代训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以新闻传播学院“蓝鲸计划”为代表,各学院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能(一专多能),探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三是下好创新棋。修订《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四个课堂”与“四个层次”并联谐振的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优化“模拟律所+法律服务公司”创业孵化模式,学校众创空间累计进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6个,项目经过孵化已注册公司25个,《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政模式”》成为重庆高校唯一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优秀案例,相关团队获得重庆市高校“双创明星”奖。鼓励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建设社会实践“金课”,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22项。

  三、强化思想引领,凸显学科特色,着力打造实践育人工作品牌

  一是办好大学生讲习所。学校党委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立大学生讲习所,组织校内外专家、思政课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对讲习所学生开展系统理论培训,实现学生“双向启发式”理论学习与教育。大学生讲习所成立至今,共举办宣讲活动200余场,参与成员1200余人次,均由学生作为宣讲主角,覆盖听众逾2万人,被新闻联播、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讲习所成为了学生实践的新阵地、新平台、新课堂。二是组建民法典学生宣讲团。学校第一时间成立民法典学生宣讲团,打造集体备课、骨干示范、跟学实践为一体的实践能力提升模式。把民法典宣讲作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学生编写剧本,学生宣讲团排练出10多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情景剧、小品、快板等节目,宣讲团成员利用返乡时间在各自的家乡开展民法典的宣讲。宣讲现已遍布20多个省市,精准的内容选择、生动的案例讲解让观众感叹学生的宣讲“太接地气了”。三是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打造了重庆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法律诊所、金杜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工作品牌,在基层法院、街道、社区设立了普法志愿服务站,通过开展“市民学校”普法进社区、研究生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机关、社区、工厂、农村,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2019年,学校581名学生法律志愿者在重庆市8个区县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139次、法制讲座58场、模拟庭审2次、受理回复咨询案件1109件、操作案件(出具法律文书)31件、出庭代理案件7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近8000份,普法受众逾5000人,积极助力重庆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