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主頁(欢迎您)

项目巡展

《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的实践困境与模式创新研究 》(20&ZD196)

《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的实践困境与模式创新研究》 (20&ZD196)

  项目名称:《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的实践困境与模式创新研究 》(20&ZD196)

  项目类型: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首席专家: 石经海 教授

  标志性成果简介系列之二:国家毒品问题治理政策研究

  1.《我国毒品问题治理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以毒品治理现代化为基点》,载《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文章认为,我国毒品问题治理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运动式禁毒、改革开放后“打”“管”式禁毒、《禁毒法》实施后毒品治理法治化、新时代毒品治理现代化共四个阶段。虽然毒品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可是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严峻的毒品治理情势。目前我国毒品治理政策还存在“六全”毒品治理政策体系未完全形成、重刑治毒刑事政策的长效性治理效果有限、毒品治理政策效果的评估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从政策体系化、处罚理性化、评估标准化三个方面,即完善“六全”毒品治理政策体系、将“依法严厉惩治”政策转化为“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细化毒品治理政策效果的评估标准,以实现毒品问题治理现代化。

  2.《新精神活性物质法律管制的困境与出路》,载《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文章认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不法分子为规避毒品列管制度所作出的有意设计,因其翻新速度快、隐蔽性强等特征而与传统毒品的产生与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面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问题,虽然我国采取了对策性的管制策略,但其仍然是传统列管手段的沿袭,并未与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特性相兼容,导致在司法适用上已难以满足打击与审判需要,以及在合法性、明确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相当不足。为有效实现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法律管制,应在坚守罪刑法定原则明确性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域外毒品列管的探索经验,构建以授权正当性为保障、以规范毒品内涵为基础、以毒品科学分级为主线、以快速与临时列管为补充的管制制度。

  3.《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怎么开展更有效——基于对全国56所高校1087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载《中国禁毒报》2022年1月21日第6版

  文章在对全国56所高校的1087名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大学生预防教育存在教育内容滞后、教育形式陈旧以及受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当提高对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视程度,规范和完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加快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形式的更新迭代,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要立足环境预防理论开展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

  4.《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革新——以新中国犯罪演进规律为起点》,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文章认为,犯罪与侦查是一对矛盾体,犯罪的演变助推侦查的革新。新中国犯罪历经多次高峰期,在波浪式发展中逐渐演进成为多元化、复杂化、跨区域化和线上线下二元化的样态。新时代我国刑事犯罪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对传统侦查治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侦查治理模式随之向主动进攻、精准打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转化。为适应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准地办好案、更好地控发案的侦查工作要求,新时代侦查迫切需要革新侦查治理模式,构建完善精准型侦查、智能型侦查、整体型侦查和防控型侦查多措并举的治理模式。

  5.《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载《西北民族论丛》第二十二辑

  文章认为,对于禁毒工作而言,引入禁毒社会组织促进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涉及对新体系的认同和新社会身份塑造的互动过程。基于所处的制度文化、实务资源、法规政策等制度供给和集成情况等因素,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功能发挥并不理想,亟待理论攻克。本文以H组织为例,深入剖析其面临的族群—制度文化、社会—实物资源以及政党—法规政策三方面结构性要素,着重厘清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影响机制是什么,除了正式制度环境外,外部非正式因素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等是否也会影响禁毒社会组织的发展等问题,阐述制度环境影响下的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深层发展特征,并对如何突破制度环境发展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6.《类似物管制的立法诉求和司法功能:美国<管制类似物执法法案>的评价与反思》,载《公安学研究》2021年第1期

  文章认为,具备毒品自然属性但欠缺法律属性的物质,法律难以介入并给予惩戒,这一矛盾是当前渐成趋势的类似物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法律管制的滞后性与类似物化学结构的多变性以及人为介入物质结构的可策划性,使得以列举为特征的禁毒法律难以合理应对。各法域已经着手修订既有 的毒品管制制度,在新设的管制手段中,美国于 1986 年制定的《管制类似物执法法案》颇具新意。该法案改变了以往立法管制滞后的固有缺陷,以类似物的司法裁量作为评价其法律属性的标准,并赋予了追溯管制的效力,但也正因为这一颠覆性的变革,使得该法案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面对类似物的泛滥,我国目前的禁毒法律体系已有相应且成熟的应对方案,无须在具体方案上引入与借鉴该法案。对于对策性的立法手段,也应当审慎加以考量,不应过分追求立法诉求,而忽略了在司法过程中的可行性。

  7.《“一带一路”视域下的禁毒国际刑事司法合作》,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文章认为,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安全合作问题,探索安全合作的有效载体,以禁毒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禁毒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机制理念、常用制度等问题,对国内外法使用原则、控制下交付技术、违法所得分享、引渡制度等问题提出适用路径,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禁毒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全球毒品治理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安全的发展环境。

  8.《中国台湾地区毒品滥用的戒治模式及中国大陆毒品滥用戒治机制的优化路径》,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22年第3期

  文章认为,中国台湾地区的毒品防治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形成了包含医疗、司法等“多元整合”的处遇模式,虽然立法仍坚持吸毒行为的犯罪化,但主要是为了借助刑罚威慑的“杠杆”作用来减少毒品需求,在司法中不断扩张除罪化的外延。中国大陆地区应优化完善毒品戒治的政策理念、立法、司法等方面,来防制毒品滥用问题,具体包括建立以减害为重心的实用主义戒治政策,规范国家毒品目录并明确毒品分级规制,完善有利于吸毒人员的保安处分制度以及加强吸毒人员戒治措施的效果评估机制衔接。

  9.《肇事肇祸精神障碍者行为特点分析与现场处置》,载于《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文章认为,近年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案件频发,其具有实施突然、对象随意、情绪激越、手段残暴、不计后果等暴力危害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极大。为增强民警对精神障碍者暴力危害行为现场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和民警的安全,结合司法精神病学、行为心理学、犯罪学等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者进行分类及心理与行为分析,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归纳此类案件的现场处置原则与战术策略,制定针对性的抓捕 技战法及处理流程,从而提供科学高效处置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现场的战术与方法,降低可能出现的公共安全风险。

  10.《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文章认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社会安全程度,加快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法治化进程,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通过分析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立法现状、现实挑战与发展需要,提出应确立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立法法治观、与时俱进和科学立法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立法观、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立法的功能导向、全方位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立法体系。明确加快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法治化的基本目标,探索加强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立法的基本路径,对于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有效维护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